东湖评论:“中国药谷”,崛起正当其时
发布日期:2025-08-17 10:58 点击次数:80
在江城热土上,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装备产业的脉搏强劲跃动。8月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调研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时强调,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发展风口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当科技变革与生命关怀交汇,这片承载着“中国药谷”雄心的土地,正以其笃定实践,为我们思考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破局前行提供了深刻启示。
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实盾牌,更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其战略意义早已超越单一地域范畴,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与产业韧性的关键标尺。湖北作为科教资源富集之地,在生命健康领域拥有深厚积淀,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历经十余年发展,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500余家,本土上市公司7家,百亿级龙头企业3家,已成为全国产业版图中的重要一极;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等产业体系形成集聚效应,2024年被工信部评为“中国最具生物安全特色产业园区”。然而,要真正成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药谷”,必须在创新生态构建、临床需求对接和要素支撑强化三方面持续发力,方能行稳致远。
创新驱动,首要在于构建“雨林式”生态。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装备的突破,绝非单点突进所能成就,它呼唤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环环相扣的创新共同体。湖北科教资源丰富,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及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原始创新提供了不竭源泉。将这一源头活水有效导入产业江河,需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贯通产学研用渠道。应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探索“共设课题、共享成果、共担风险”的新型研发合作机制。唯有构建起共生共荣的“雨林式”生态,创新的种子才能在肥沃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林。
产业勃兴,关键在于需求与供给的深度咬合。高端医疗装备的发展,尤其需要临床实践的精准导航和真实反馈。脱离临床需求的创新如同无的之矢,难以形成真正价值闭环。湖北坐拥同济、协和等顶尖医院资源,这是弥足珍贵的创新试炼场。应着力构建“临床-企业-研发”高效互动平台,鼓励医疗机构前瞻性提出需求,企业据此定向攻关,加速产品迭代优化。同时,对于创新产品,监管智慧不可或缺。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对新技术、新产品采取包容审慎态度,探索建立创新器械绿色通道,优化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与注册审批流程,为创新之火添加“助燃剂”。上海张江药谷在推动创新药械快速进入临床方面积累的“张江经验”,值得深入借鉴。让源于临床的智慧结晶,最终高效回馈于临床救治。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离不开阳光雨露般的要素支撑。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尤其需要耐心资本和稳定政策护航。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核心在于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湖北已设立相关产业投资基金,未来需更加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敢于在技术萌芽期、企业初创期精准发力,分担社会资本风险,引导其流向核心技术突破的关键领域。土地空间规划亦需为产业发展预留弹性,建设专业化、智能化产业园区,满足特殊研发生产需求。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则要求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向“金牌合伙人”,提供从研发支持、法规咨询到市场准入、国际化布局的全链条服务。深圳在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环境时推行的“贴身服务”和“精准滴灌”模式,有效激发了微观主体活力,其精髓值得汲取。
打造“中国药谷”,是湖北的雄心,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这需要湖北在融入国家战略全局中实现自身跃升。通过构建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打通临床与产业的任督二脉、提供坚实有力的要素保障与全周期服务,湖北方能真正成为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装备创新的策源高地。当这片创新沃土日益丰饶,更多“药谷”种子将在神州大地上破土而出,最终汇聚成保障人民健康、支撑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玉玲(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卫健局)
责编:袁莉莉【责任编辑:伍佳佳】